2025年暑期三下乡,重庆对外经贸学院“石榴花”民族团结实践团踏上西行的列车,跨越3000多里到达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多鲁镇阔尕其艾日克村的土地,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、昌吉学院联合,深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,在沙与绿的交织中开展了一场特殊的研学活动。这场跨越千里的联动,不仅让青年学子直观感受了沙漠治理的科技力量,更在捡拾垃圾的实践中,将“保护环境”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。
下午4时,三校师生抵达沙漠边缘的治沙站。刚下车,裹挟着沙粒的热风扑面而来,裸露的皮肤很快感到刺痛。放眼望去,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黄沙,而近处则是成片的绿色植被,两者界限分明,形成强烈视觉冲击。治沙站工作人员介绍,这片绿洲是多年防沙治沙的成果,而滴灌技术是维系绿洲存在的关键。
图为同学们感受滴灌技术
图为同学们动手操作
展开剩余72%在治沙站技术员的带领下,师生们参观了防风固沙系统。埋在沙层中的滴灌带纤细如绳,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细小的出水孔。“这些滴灌带能把水和养分直接送到植物根系,水的利用率能达到90%以上,比传统漫灌节水多了。”技术员边演示边解释,现在这里的滴灌系统已实现智能控制,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,自动调节供水时间和水量,还能同步输送肥料,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。
图为同学们观察防风固沙系统
图为同学们发现地下水源
师生们俯身查看,发现每一株玉米、沙棘的根部都连着专属的滴灌口。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的学生用手拨开沙层,触摸着滴灌带说:“以前在课本上学过滴灌技术,今天亲眼看到才知道,它在沙漠里发挥的作用这么大。没有这些技术,想在沙地里种活植物太难了。”
图为同学们一起做护栏措施
随后,大家走进植被区,实地观察沙漠植物的生长状态。在盐碱化严重的区域,梭梭的根系裸露在外,向地下延伸数米;风沙前沿的玉米长势密集,枝条相互交错,形成天然的防风屏障;沙棘则在贫瘠的沙土里挂满了橙红色的果实。治沙站展览馆内的一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:2003年,这里的流动沙丘占比达85%,每年沙漠推进速度超过5米;到2023年,流动沙丘占比已降至12%,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0%,局部区域甚至形成了稳定的植物群落。
“你们看这株沙棘,树干被风沙刮得只剩下半边,照样结果。”昌吉学院的指导老师指着一株植物说。师生们注意到,许多植物的枝干都有被风沙侵蚀的痕迹,但依旧保持着生长的姿态。
下午6时,三校师生开展了“沙漠净滩”行动。大家沿着沙漠公路两侧,捡拾被丢弃的塑料瓶、食品袋、废纸箱等垃圾。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的刘丹同学戴着手套,将半埋在沙里的一个塑料袋抠出来:“这些塑料垃圾在沙漠里几十年都降解不了,还会影响植物扎根。”两个小时里,师生们共收集垃圾32袋,按可回收物、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后,交由当地环保部门处理。
图为同学们一起捡垃圾
活动结束后,师生们乘车离开,车窗外的绿色植被在黄沙映衬下依旧清晰。这场研学实践,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了防风固沙的艰辛与成果,也让保护环境的理念从认知转化为了实际行动。(重庆对外经贸学院“石榴花”民族团结实践团帅岷彤)
图为三校合影留念
发布于:湖北省亿通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